[1] 黄韦艮、张鸿翔, 美国 SeaStar 海洋水色卫星简介, 国土资源遥感, 23, 41~44, 1995. [2] 王寿松、冯国灿、夏综万、史键辉、齐雨藻、吕颂辉, 大鹏湾夜光藻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分析, 海洋与湖沼, Vol. 25,No.2, 146~151, 1994. [3] 洪君超、黄秀清、袁永进、徐韧、朱旭, 长江口外及近海赤潮多发区的分析与探讨, 暨南大学学报(赤潮研究专刊), 40~50, 1989. [4] 梁松、钱宏林、齐雨藻, 赤潮研究的现状和有关问题, 生态科学, 1, 120~126, 1992. [5]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, 厦门港赤潮调查研究论文集, 海洋出版社, 1993. [6] 罗滨逊, I. S., 卫星海洋学, 吴克勤等译, 海洋出版社, 1989. [7] 林敏基, 海洋与海岸带遥感应用, 海洋出版社, 1991. [8] 谢健、李锦蓉、吕颂辉、程亲荣、杨炼锋, 夜光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, 海洋通报, Vol. 12, No.2, 1~6, 1993. [9] 王正方、张庆、龚敏, 海洋原甲藻增殖最适起始密度及其同温度的关系, 海洋环境科学, Vol. 12, No.2, 44~47, 1993. [10] 杨鸿山、朱启琴、戴国梁, 长江口杭州湾海区两次赤潮的调查与初步研究, 海洋环境科学, Vol. 9, No. 1, 23 ~27,1990. [11] 徐韧、洪君超、王桂兰、沈,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赤潮现象, 海洋通报, Vol. 13, No.5, 25~29, 1994. [12] 黄良民、钱宏林、李锦蓉, 大鹏湾赤潮多发区的叶绿素 a 分布与环境关系初探, 海洋与湖沼, Vol. 25, No.2, 197~205, 1994. [13] 徐家声、孟毅、李冰、高素兰, 黄骅虾池中叶绿素 a 浓度及其与赤潮的关系, 黄渤海海洋, Vol. 14, No.2, 45 ~51,1996. [14] 孙沛雯, 大连湾海域赤潮发生的叶绿素 a 临界值, 中国环境科学, Vol. 9, No. 3, 179~182, 1989. [15] 蒋国昌、王玉衡、董恒霖、唐仁友, 浙江沿海富营养化程度的初步探讨, 海洋通报, Vol. 6, No.4, 38~46, 1987. [16] 陆斗定、张志道、朱根海、楼毅, 浙江近海夜光藻分布及其生态学特点, 东海海洋, Vol. 12, No.3, 62~69, 1994. [17] 曹欣中, 浙江近海的赤潮调查和研究, 暨南大学学报(赤潮研究专利), 51~56, 1989. [18] 王桂兰、黄秀清、蒋晓山、洪君超, 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分布与特点, 海洋科学, 3, 51~55, 1993. [19] 顾新根, 东海赤潮研究概况, 现代渔业信息, 4(2~3), 40~43, 1989. [20] 洪君超、黄秀清、蒋晓山、王桂兰, 嵊山水域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主导因子分析, 海洋学报, Vol. 15, No. 6, 135~141, 1993. [21] 张珞平、陈伟琪, 厦门西港赤潮成因的探讨, 海洋环境科学, Vol. 11, No. 3, 71~74, 1992. |